江苏大学研究生在“行走的课堂”中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交汇点讯 为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凝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这个暑假,江苏大学能源研究院“绿色能源 红色青年”特色项目组织研究生实践团队赴镇江市上堭村、左湖村、杏虎村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学习体验,发挥专业特长,践行小我融入大我,在“行走的课堂”中锻炼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项目调研,零距离感受乡村新风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党心所向 情系乡村”实践团队走进地处京口经济开发区中部、曾获美丽家园省级示范点和镇江市级“美丽乡村”等荣誉的上堭村,在村党支委委员、团支部书记朱琳的介绍下,通过深度走访、田间体检、问卷调查、数据调研等方式,对上堭村“都市田园”一期项目工程、孝廉文化特色人文项目以及“金银花套种黄精”的中草药种植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对该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落实情况进行调研。

“党心所向 情系乡村”实践团队在上堭村合照

“双碳”宣讲,专业助力农村绿色发展

在京口区左湖村,实践团队在村委会的负责人的介绍下,深刻体会到乡村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中蕴含着丰富的低碳智慧和生态理念,也感受到把碳达峰、碳中和融入乡村环境治理体系之中,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团队成员结合专业优势,化身社区双碳知识普及志愿者,向村民讲解《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让居民更加全面地了解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办公等方面如何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

团队成员在左湖村对居民进行双碳理念宣讲

助机惠农,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机一小步,农业一大步”。为充分了解左湖村农业生产方式向机械化、智能化转变的实际进度,实践团队走进农田进行实地考察。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农机的日常保养:清洗农机上的泥污和杂物,检查和紧固农机的零配件等;和工作人员一起查看了水井、电机等配备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得知,该村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目前使用的农机仍然存在可靠性较差、故障率较高、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并且农业从业人员匮乏、人口老龄,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等问题日渐突出。为此,实践团队后续将通过下乡专项、设立研学基地等多种途径加强江苏大学能源研究院科技力量与左湖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联系,为乡村振兴赋能。

团队成员在左湖村向农机管理技术人员了解该村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事体验,感悟脱贫村的迭代力量

“知农爱农,硕果累累”实践分队赴丹阳市司徒镇杏虎村,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采摘、旅游和红色教育一体化的特色乡村,队员们在调研中深刻感悟新农村创新发展的力量。

实践队来到万新西郊蓝莓庄园,考察和学习蓝莓园的“农文旅三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特色发展模式,实地体验蓝莓采摘过程。在伊湘种植园内,果树和鸡鸭共同养殖的形式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园主介绍,这种农牧循环的模式使得禽类粪污“零排放”,同时又能作为果树栽培的有机肥循环利用,实现了绿色生态、循环高效的农业理念。

杏虎村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和红色教育宣传让队员们收获颇多,大家亲身体会到了现代化工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对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知农爱农,硕果累累”实践团队赴司徒镇杏虎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强国有我,青春有为。这个盛夏,江大能源研究院实践团队深入乡村一线,将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高度融合,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了解乡村的发展,用脑力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努力绘就能源学子赋能乡村振兴新画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艾培 薛诚

编辑: 钱飞

标签:

X
X

Copyright ©  2015-2022 亚太信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